腰痛多湿浊
《金匮要略·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》中明确记载肾着腰痛是由脾肾阳虚、寒湿着腰、痹阻经脉所致,现代《中医内科学》虽将腰痛分为寒湿、湿热、瘀血、肾虚四者,然其皆与“湿浊郁遏”密切相关。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李云海从医30余载,笔者有幸跟随其抄方体悟,现分享一则验案如下,以供临床参考。
患者男,40岁,2024年3月26日初诊。主诉:腰痛1年余。患者述1年前无明显诱因见腰部两侧疼痛,或隐痛不适,或刺痛难耐,多阴雨天发作,久立亦加重,起病以来,未予特殊处理,现有进行性加重之势,遂寻求中医治疗。刻下:腰部两侧隐、刺痛,右肩屈伸不利,腹部胀满、时有肠鸣,眠浅易醒,纳可,二便调。舌红,边齿印,苔白腻,脉沉细。
诊断:腰痛(脾肾阳虚,湿瘀阻络)。
治法:温阳化湿,活血通络。
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:桂枝10g,炒白芍10g,知母10g,附片15g,杜仲15g,续断15g,怀牛膝15g,炙麻黄10g,炒白术30g,生姜20g,制草乌、川乌各6g,制乳香、没药各6g,炒酸枣仁30g,川芎10g,茯神15g,炙甘草6g。7剂,水煎服。
4月2日二诊:患者服药后诉腰痛缓解,腹胀肠鸣消失,眠渐深沉,但仍感肩部不适。舌红,边齿印,苔白腻,脉缓。守上方,加姜黄10g、桑枝10g。7剂。
4月9日三诊:患者服药后诉诸症明显改善,血压130/100mmHg。舌脉同上。守上方,加鹿茸2g、罗布麻20g、荷叶20g。7剂。后随证加减,继服1月余,诸症基本痊愈。
按 此患者为厨师,久居湿地,湿为阴邪喜伤阳气,阳损不化内湿,内外湿相合、痹阻经脉是其腰痛、肩部不利的关键病理因素,然湿浊不化根本责之于脾肾阳虚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明言:“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。”《素问·水热穴论》则有“肾者,至阴也。至阴者,盛水也……肾者,胃之关也,关门不利,故聚水而从其类也”的论述,若脾肾阳虚功能失职,一则水液运化失司,聚饮留湿,甚者湿挟寒生,郁滞气机而瘀停;二则元阳不旺,卫外不固,招引外湿入里胶结内邪,如是则正愈虚而邪愈盛致病情缠绵难愈,故针对湿浊的治疗,在谨遵《金匮要略》“痰饮当以温药和之”的基础上,应着重温补脾肾阳气以化湿开霾、祛邪通阳。
此患者腰部隐刺痛、肩部不适,结合腹胀肠鸣、苔白腻、脉沉细等症,明系阳虚湿阻、瘀滞脉络之证,治宜温阳化湿、活血通络。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散寒除湿、畅阳宣痹,其中尤其加大炒白术、生姜、附片的剂量,一方面重补脾肾阳气,阳旺湿自化,另一方面,炒白术、生姜健脾固胃、调肠厚便的同时,又可专行水湿滞气,佐制草乌、川乌与附片同用是以增强镇痛破结之力,《本草求真》便有“附子大壮元阳……周身内外无所不至……川乌专搜风湿痛痹”之论;杜仲、续断强肾壮骨,佐怀牛膝、制乳香、没药活血化瘀、通经活络;炒酸枣仁、川芎、茯神取酸枣仁汤之义以养心助眠,全方共奏温阳化湿、散寒止痛、活血通络之功。二诊诸症缓解,肩部不适考虑与其工作内容相关,遂加姜黄、桑枝增强活通上肢血气之力。三诊诸症明显改善,遂加鹿茸、荷叶扶阳渗湿,罗布麻降压利尿,后随证加减1月余,诸症基本痊愈,疗效确切。(李克 程苏灵 湖北中医药大学)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来源:中国中医药报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下一篇:肩周炎方: